配电自动化爆发式增长 带来千亿市场盛宴
配电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输配电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与供用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密切相关。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系统自动化早已受到广泛重视,随着中国建设智能电网进程的加快,作为智能电网重要基础的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据预测,在智能电网的投资构成上,配电自动化将占40%左右,2014—2016年将是行业需求的“井喷时期”,至2020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形势解读:配电自动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在今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将“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确定为城市基础建设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电网也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将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提升工作作为“当务之急”来抓,吹响了全面提升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号角,也标志着处于电网建设最薄弱环节的配电网及配电自动化建设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将配电自动化建设列为“当务之急”,是国家基于满足建设智能电网及城镇化发展需要的考虑,也是配电网发展的内在需求。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成熟,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配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配电网尤其是中压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电网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供电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上海为例,用户年均停电时间比东京长5倍以上。整体来讲,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外先进电网)、地区不平衡(城农不平衡、东中西部不平衡)。
(二)电网结构薄弱,自动化水平低。10千伏网架结构依然薄弱。城网和农网差距显著。10千伏线路仍有近一半未实现互联,农网互联比例仅为城网1/3。配电自动化水平较低。配电自动化处于起步阶段,故障诊断、隔离和恢复时间较长,无法实现网络重构和自愈。体现为互供能力差,直观感受为恢复供电时间长。
(三)配电网基础数据差,信息化手段落后。配电网管理涉及到发展、农电、运检、营销、调度等不同部门,基础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模型不一致,此外,缺乏数据共维共享机制。配电网投资少,建设水平低,导致配网通信及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信息获取渠道。体现为管理精细化程度差,数据、图形和信息无法对应,甚至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盲”。
电网发展呼唤配电自动化
当前,我国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配电自动化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截至2012年底,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仅为10%,涵盖26家省级公司、2.2万条10kV线路;而法国、日本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输配电投资是电源投资的1.2倍左右,配电网投资是输电网投资的1倍多,而我国的还不到输电网的一半。因此,在解决了大部分电源供给及输电线路骨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电力投资重点需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
同时,随着新型电源及负荷直接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和挑战;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中国的配电网系统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高水平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市场机遇与挑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给配电网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而配电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配电网发展也面临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考验。
另外,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大量接入,配电网由无源网成为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多向,并要求配电网提高适应能力,因而加快升级改造显得日益紧迫。
市场前景:投资规模有望超千亿
国家政策的推动,巨大的市场空间,都为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国网公司总部和各地方电力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公司层面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规划,根据2009-2012年试点城市的发展经验并重新修订梳理配电自动化的系列标准,业内人士预计这些工作将在2013年末至2014年初完成,从而为2014-—2020年配电自动化进入全面建设高速发展时期铺平道路。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峰于8月出席2013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时曾透露,国网的配电规划将覆盖县级电网,预计年内出台。陈峰表示,当前电网企业正在加快完善分布式能源入网的电网建设,尤其10KV及以下配电网的建设。为此,国网正在开展2013—-2020年配电网滚动规划工作,配电规划将延伸到县级电网,规划预计年底前出台。据介绍,目前国网公司已发布了《配电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按照这一导则,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建成现代配电网,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用电。此外,国网针对分布式能源并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标准体系建设也在推进中。
从总体发展阶段来看,2013年是配电自动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14—2016年是行业需求的“井喷时期”,配电自动化投资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分别达到150、300及400亿元,复合增速高达100%;随后进入平稳建设阶段,2020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配电自动化设备子行业迎来“强于大市”的投资状况。
从地域上,综合前期配电自动化试点项目的投资情况来看,北京和上海将成为投资的重中之重,规模可望超过100亿元。2014—2015年,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将是国网辖区内的31座核心城市;2016-2020年投资重点将从核心城市逐步过渡到一般地级城市及发达县域。
而在各细分产品市场上,2013—2016年,配电主站市场规模从10亿元增长至80亿元,配电终端市场规模从15亿元增长至120亿元,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市场规模从18亿元增至140亿元;配电自动化行业总需求自2013年的43亿元增至2016年的340亿元。这为所有的设备企业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此预测,未来五年,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全国推广实用型配电自动化系统,整体市场规模在711.6亿左右;标准型是中性的假设,投资规模有1186亿元;乐观的情形下推进集成型,整体的投资规模有1779亿元。中性的投资规模的假设条件下,年均投资量在237.2亿元,而2012年配电自动化总体投资规模为55亿元,未来三年的投资增速有望维持50%以上。
地方关注:
成都:配电自动化建设已达全国领先水平
“成都市主城区193平方公里所有352条线路全部投运FA(馈线自动化)功能并按交互式模式运行。其中核心区13平方公里所有73条线路全部实现FA全闭环控制运行模式,全国领先。”
“成都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将配网调控一体化运维管理机制建设和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有机结合的目标,充分实现‘三集五大’集约化发展。”
“成都配电自动化系统创新了成都城区电网运维管理机制,成立配网抢修指挥中心,从体制上巩固了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成果,更从技术上支撑配网生产管理。”
“我们创新性地编制了配电自动化系列技术标准与专业管理制度17个,为行业发展和技术深化主动积极探索,为企业创新筑牢坚实基础。”
国家电网首届优秀工程技术专家、四川省电力公司通信自动化首席专家、成都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总负责、运维检修部高级工程师郑毅自豪地列举了成都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运行中的“累累硕果”。
从2009年8月项目启动建设至今已经过去整整4个年头,成都配电自动化系统从初具规模到进入全面应用和深化阶段,每一个重大突破和环节,在全体成都电力人的努力和拼搏中,扎实、有序地推进,并最终取得成都配网调度、运维、抢修等多方面的成功运用及实践成绩,在四川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唱响了“敢于争先、效率优先、实用为先”的盛大乐章。
平阳:简易型配网自动化试点成功
9月25日,平阳县昆阳镇体育场路扩展型“三双”开闭所“两遥”信号成功上送至自动化主站,运行正常。这是简易型配网自动化在平阳电网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扩展型“三双”接线系统的一次技术升级。
为改善平阳电网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2012年国网平阳县供电公司特向浙江省电力公司申请,承接了扩展型“三双”典型接线的试点,是为全国首个在县级配电网上采用扩展型“三双”的典型接线方式,并于该年12月成功投运。然而,由于试点工程中没有实现远程信号传送,扩展型“三双”开关站开关跳合闸是无法主动通知运行人员的,只能通过运行人员加大对“三双”线路巡视力度,及时发现线路异常情况并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限制了这种新型接线的推广应用。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本次简易型配网自动化项目选择在扩展型“三双”开关站试点,完成其“两遥”(遥信、遥测)信号远程上送的需求,实现“三双”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国网平阳县供电公司建设简易型配网自动化方案基于拓展型“三双”开关站的先进设备做试点,合理利用就近变电站的通讯通道,用很小代价就实现了远程信号上送到监控主站。简易型配网自动化建设工期短、投入少、运行可靠、维护方便,有很大的实际推广意义。
- 上一篇:未来继电器行业将实现综合自动化
- 下一篇:我国中压变频器高速增长态势将保持
除非注明,所有文章均系研创高科原创编辑,【研创高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yanchuang.net/news/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