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国能源2012十大热点新闻

阅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12-27 10:21:40

    投资北美油气屡现大手笔
    “天使投资人”已经成了2012年最火的一个职业称谓,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钱潮涌动,急切寻找投资出口的现状。当然,火爆的民间投资与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相比,也只能算是“小天使”见“大天使”。
    从时间轴来看,首先是中石化在1月以22亿美元投资专事页岩油气生产的美国德文公司。紧接着在2月份,页岩气开发的标志企业切萨皮克公司拿到了中海油投资5.7亿美元。中国公司开始加入美国页岩气革命大军。
    随后在今年7月份,中石化15亿投资塔里斯曼英国子公司,这一项目年底完成交割,进入北海深海油气生产领域。11月中石化再次投资24.6亿美元,收购道达尔公司在尼日利亚一海上油田20%的权益,继续加强了在西非的资产组合。
    而在年末,这股投资热潮达到顶峰。中海油以创纪录的151亿美元并购尼克森,有望获得尼克森分布在加拿大、英国北海、美国墨西哥湾的众多优质资产。中石油则以16.3亿美元收购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在澳洲西海岸的天然气权益,用22亿美元投资加拿大页岩气资源。
    可以看到,2012年三大油海外投资可能超过2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向北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向低安全风险地区的转移的趋势明显。就企业战略来看,中石化延续了2010年和2011年猛烈的海外收购攻势,且投资呈多元化趋势;中海油毕其功于一役,创造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记录;中石油则稳扎稳打,以天然气资产为主要目标。
    出手的不仅是石油企业。今年2月,国家电网同样以3.8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亿,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首次成功收购欧洲国家级电网公司股份。
    资本换资源的盛宴还在继续,高溢价收购海外资产虽然风光无限,但是风险同样环伺。收购公司后突遭税务诉讼、投资国政府回收开发许可等事件在2012年已经上演,国企走出去仍如履薄冰。
    风电告别高速入寒冬
    中国的风电正处于从“风驰电掣”到稳定发展的阵痛过程中。
    2012年,风电发展似乎迎来了一个“寒冬”,风电装机增速放缓,“弃风”、“亏损”成为了风电发展的关键词。
    虽然我国风电规模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弃风现象却日益严重。2011年风电弃风规模达100亿-150亿千瓦时,今年情况还在不断恶化。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风电弃风规模将在200亿—250亿千瓦时之间,甚至还可能超过300亿千瓦时。
    局部风电产能过剩和“弃风”现象使得电场效益欠佳,并传导至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近期风电企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华锐风电第三季度仅实现收入5.48亿元,同比下滑82.12%,净利润为-0.28亿元。金风科技第三季度营收24.6亿元,净利润为-0.32亿元,这也是金风科技上市5年来的首次亏损。明阳风电第三季度营收仅有5.48亿元,亏损高达2.8亿元,创造了最新的单季营收和净利润新低。部分中小风电设备企业被迫直接停产,濒临破产的边缘,社会游资也开始更审慎地进入正处寒冬的风电行业。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与提高技术水平成为了设备制造企业的自救之选。
    困境中,中国的风电发展策略开始调整。国家风电项目核准在考虑当地风资源条件之余,更加注重起了地方的消纳能力。今年国家能源局核准的2528万千瓦风电项目多位于中东部,以往中国风电发展所倚重的北方地区所占份额大幅减少。随着风电行业技术的进步,低风速风电在南方地区的市场前景开始显现。而今,国家开始大力鼓励分散式发展,相关政策也陆续开始出台,这或许会给明年的风电发展带来一丝暖意。
    电改第十年纪念静悄悄
    2012,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已下发十年。主辅分离到2011年9月方才有所进展,其他改革措施依旧前景不明。
    今年4月,陕西地电和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城池之战”,使积怨已久的“大网”与“小网”矛盾集中暴露。这不是突发和偶然的争斗,在现行的电力体制下,争斗也绝不会就此消停。
    同样,一家电价低于市场三分之一的魏桥电厂,因挑战“电老虎”而被认为是违法且存在安全隐患。“魏桥模式”引起热议,业内不禁要问,国网高于魏桥电厂的电价成本,是否如其所说用到环保、安全之上?电价成本何时能够透明清晰?
    这一年,印度大停电引发对我国电力体制的反思。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力,印度长期电力短缺、电网超负荷运行。我国亦是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电力体制,业内认为这显然不利于电力的安全发展。
    2012年,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的问题持续广受关注,2011年我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相当于330万吨标煤的损失;风电企业因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在现有的电力市场环境下,我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
    年末,电煤价格并轨的消息传出,发电企业不免对改革的配套政策堪忧。因此,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发电侧逐步实现“市场定价”,建立煤炭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实时联动机制的呼声不减。
    本报的“关注可再生能源并网系列报道”和“《电力法》修订讨论系列报道”收到各方读者反馈,读者的期待很明确——深化电改。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对电力行业带来的消化不良等问题不可小视。这一年,国家电监会继续进行着“风火交易”、科学管理备用容量、推进直购电等市场化探索,我们期待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再快一点,市场化的电力运行机制早日实现。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除非注明,所有文章均系研创高科原创编辑,【研创高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yanchuang.net/news/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