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2012十大热点新闻
2012年是整个“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能源领域的“十二五”规划也在今年密集发布。
记者粗略统计,这一年,我国共发布10多个能源行业的重要规划,如《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等,加上去年发布的《煤层气“十二五”规划》和《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能源行业规划基本已尽数出台。
众多规划中,《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三个可谓能源领域中的重量级规划政策。《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因是能源“十二五”系列规划中的“母规划”而备受关注。另外两个规划因涉及核电重启敏感话题,而牵动着业内人士的神经。
这一系列能源行业规划都结合国家宏观形势变化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能源行业进入真正实施阶段。
当然,也有些“十二五”能源行业规划仍“待字闺中”,尚未出炉。其中,焦点最多的是电力,近年来煤价大涨大跌、电价调整不到位、煤电行业大面积亏损等种种困难使得《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还在研究中。
此外,广为业界关注的《特高压电网“十二五”规划》早在3月份就已上报国家能源局,但因为发展特高压存在争议,直到今年底也未获批。而《电网“十二五”规划》迟迟没有成形,也与特高压交流争议不无关系。
电煤价格并轨实质启动
对煤炭企业来说,2012年或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因为“黄金十年”就此终结,但同时也是非常值得铭记的一年,因为期盼已久的电煤价格并轨窗口悄然而至。
12月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2013年国家发改委将稳步推进以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把实施重点电煤与市场煤价格并轨纳入发展改革系统2013年重点工作。走到今天这一步,整整用了16年。
多年来,煤、电双方围绕电煤价格是否和煤炭市场价格彻底并轨争论不休。在扭曲的价格下,煤企、电企也都“饱受委屈”。从两个行业的自身发展考量,电煤价格“双轨制”已到非改不可的境地。跳出双方的得失看,背离市场的电煤计划价格也不利于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更不利于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电煤市场与铁路运力、电价紧密关联,电价涨落更是民生大事。业内人士普遍期望,电煤价格并轨,电煤市场率先实现完全市场化,能够倒逼阻力重重的铁路运力改革和电价改革。
长期以来,重点合同煤与铁路运输计划挂钩,而计划外的非重点合同煤运输则要自行筹措运力,一些铁路的“三产”、“多经”企业趁机从中渔利,加上点车费、加车费等,煤炭流通成本被大幅抬高。而厂网分开后电厂的新生,更加寄望于煤电价格机制的理顺,在煤炭价格进一步放开后,电价改革或将被推至前台。
煤炭业终结“黄金十年”
一路“红灯”的库存,加上暴跌的市场价格,2012年,煤炭的“黄金十年”以迅雷之势离去。
自今年5月份以来,全国最大的煤炭码头秦皇岛港库存以每周80万吨的速度上涨,并于6月中旬创下近十年来最高库存水平,直至10月才首次回落至600万吨以下,释放出煤炭行业“拐点”到来的信号。
除此之外,煤电关系的逆转让人更为大跌眼镜。过去10年来,火电厂要委派专人在秦皇岛港找煤,到煤炭企业拉关系。如今煤炭企业倒过来求电厂,还要降价促销。5月以来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不断刷新发布以来的最低记录,出现罕见的“13连跌”,整体跌幅超过了20%。
如果以2002年煤炭市场化改革为起点,煤炭行业迄今正好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10年,虽在2008年曾因金融危机出现短暂低迷,但10年来煤炭走势基本一路上扬。不过现在来看,这样的好日子已经走到尽头。不论从进口煤炭的冲击,亦或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替代效应,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来看,都使这个结论更趋清晰。
用煤炭企业自己的话来解释,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是经历了一个不得不成功、不得不辉煌的时代。一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幅加快,到200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2.94%,接近了45%的峰值。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从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每年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到2011年达到51.27%。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高速公路、房地产、汽车、重化工等高投资、高耗能项目纷纷上马,形成了对煤炭的巨大需求。
然而,经济要转型,“双高”产业应该受到约束,至少不能再放任发展。目前煤炭产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也走到了尽头。一言以蔽之,煤炭“黄金十年”已经结束,市场风险大大增加,惯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煤炭企业,准备好如何应对了吗?
光伏业绝处寻生路
今年以来,受到美欧“双反”夹击,我国光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整个行业由炙手可热的火爆局面,一下子跌入寒彻筋骨的产业寒冬。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已不足50%。
严峻形势下,我国开始发力启动国内市场,相关政策组合拳也密集出台,这为身处严寒的国内光伏企业送来融融暖意。除保持原有1元/度标杆电价政策外,相关部门在支持分布式光伏并网方面也有所突破。如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支持总规模有望达15GW;今年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和国家能源局四部委启动两批金太阳示范工程,批准总规模创新高至4.54GW;就连一向被认为对分布式光伏持消极并网态度的国家电网公司,也一反常态,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电网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政策面的最大喜讯来自于12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专题研究确定了五项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然而,需要国内光伏行业清醒认识的是,尽管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国内市场启动在即,但这些仍不可能纾解严重的过剩产能,相关企业应该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降低发电技术成本上做足文章。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光伏产业整合进程将不断加快,在看似残酷的优胜劣汰竞争中,只有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的企业才能巍然不倒,永葆生机和活力。
- 上一篇:变压器企业走出国门需加练内功
- 下一篇:新电池技术将改变未来能源市场格局
除非注明,所有文章均系研创高科原创编辑,【研创高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yanchuang.net/news/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