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分布式光伏:中国电改的十年迷途

阅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12-11 9:07:02

1885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廉·史坦利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的变压器。这一发明宣告了电力供应可以克服最大距离和负荷的限制,而此前,正因为这一限制,各地的电力用户往往都是依赖距离他们不远处的小型发电站。那时所有发电站都是“分布式”的,规模较小,彼此很少连接。
    一年后,史坦利在马萨诸塞州的大巴灵顿示范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电力从发电站生产(发电),经过变压器变成高压电,通过高压输电网络(输电),再经过变压器变成低压电力,进入低压电网(配电)后点燃了大巴灵顿市商店和居民家的大约150盏电灯(售电)。此后不久的1891年,世界上第一条三相高压输电线路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全球电力系统运营模式自此被固定下来,直到今日。
    电力是一件特殊的商品,从生产到用户使用要经历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必须一瞬间完成,并且需要时刻保持平衡。对于电力用户而言,用电有一定规律性,也有一定随意性。需求量大,电网负荷就大,需求量小,电网负荷就小。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电力需求,电力网络系统必须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商品这种特殊性,使得电力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任意一个成员的操作,都将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例如不久前印度大停电的直接原因就是印度北方邦、哈里亚纳邦和旁遮普邦超额用电导致电网整体瘫痪。电力市场的运行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要求电力的生产、交易、消费具有计划性,来保证电力生产和消费做到即时平衡。
    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力网络的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行特点、电力系统在技术上的复杂性,再加上电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压倒性的驱动力。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其电力网络诞生之初,往往都是由国家实施垄断运营,时至今日,尽管各国都曾经历不同程度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但为维持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行,不少国家的电力系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
    尽管如此,垄断带来的低效和浪费,也将直接拖累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此外,电力系统也关系到构建在其之上的产业结构。因此,打破垄断,对电力网络系统进行市场化改造,也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趋势。
    对中国而言,尽管十年前曾大刀阔斧地启动了电力改革,但如今电力系统的改革却因种种原因处于停滞状态之中。回顾往昔经验,对比时下海外电力行业发展的最近新趋势,不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偶然性”启动
    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很难界定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十年前,中国的电力改革始于一次偶然,却也是必然,这始于二滩水电站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当时四川二滩电站作为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中的首个大型项目,总装机330万千瓦。按照设计,3年内二滩本应该可发电322亿千瓦时,但因为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电力需求并不旺盛,实际只发了132亿千瓦时。由于电力消纳不掉,而计划外发的电一度只有2~3分钱,二滩一投产就面临亏损,大半生产能力只能以弃水方式白白浪费掉。
    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既管理和运营电网,又有自己下属的发电厂,在调度中往往会优先满足自己的电厂发的电上网。电力公司以省为实体,各省电网之间很多没有连通。即便连通,之间也形成了市场壁垒。各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都愿意用本省发的电。
    以三峡水电站为例,当时也面临电力消纳不掉的问题,为了解决三峡电力的出口,国家甚至组织专人去各省游说,希望消纳一部分三峡电,但几乎处处碰壁。
    据前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回忆,当时找重庆,重庆称为三峡建设移民做了很大的牺牲,不愿再承担消纳电力的负担。找湖北,湖北称自己水电丰富,不需要。找河南,河南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以火电为主。找江西、安徽,他们都称自己是农业大省,用不了太多电。只有江、浙、沪没有拒绝三峡水电。
    在到处存在垄断壁垒的背景之下,大规模跨区域输送电力,成为难以解决的体制问题。

来源:经济观察

  除非注明,所有文章均系研创高科原创编辑,【研创高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yanchuang.net/news/345.html

×